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 > 正文

企业流程管理中存在的5个问题,及2大流程优化的方法!【标杆精益】

10-03 生活

全文总计4294字,需阅读11分钟,以下为正文:

现行的企业流程管理模式,源于18世纪亚当·史密斯(Smith)的“劳动分工原理”和19世纪弗雷德里克·泰勒的“制度化管理理论”,即强调按专业化分割,把企业的经营过程分解为最简单、最基本的工序,这样工人只需重复一种简单工作,熟练程度大大提高,同时对各个经营过程实施严格控制。

—1—

在当时,由于工人素质低、劳动力廉价和技术水平有限,因此这些企业流程管理理论得到迅速推广,并有效地提高了企业的劳动生产率。进入80年代,基于这两种企业流程管理理论的日益显露出弊端,企业家和管理学家认为它主要存在以下5个问题:

1、分工过细

一项产品或服务的提交活动,要经过若干个部门、环节的处理,整个过程运作时间长、成本高。企业经营处于迟缓状态,在快速多变的市场环境中处境被动。

科层组织理论的控制主张和等级结构,决定了它受有效管理幅度的限制,当组织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必须通过增加企业流程管理幅度来保证有效领导。在科层制管理体制下,各子单位往往会精心构思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目标凌驾于整个组织的目标之上。

这种分散主义和利益分歧,或许能够实现局部利益的提高,但却弱化了整个组织的功效。随着管理层次的增多,指挥路线的延长,信息传导与沟通的成本会急剧上升,就可能造成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失真,导致企业管理存在层次重叠、冗员多、成本高、浪费大、对市场反应迟缓等缺陷,阻碍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2、无人负责整个经营过程,缺乏全心全意为顾客服务的意识

各个部门按照专业职能划分,每个部门犹如“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结果是各部门只关心本部门的工作,并以达到上级满意为准。

“顾客就是上帝”只是营销人员的信条,企业的其他员工并不关心生产或提供的服务是否能真正满足顾客的需求。执行任务时,各部门都从本部门的实际利益出发,这就不可避免地存在本位主义和相互推委现象,这些都是不增值的环节,也造成了企业流程管理运作成本的居高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