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 > 正文

生物医药寒冬:不着急、不害怕、不要脸

09-11 生活

加油!医药人。

/ 来源:深蓝观

/ 作者:雨里

自2015年药政改革以来,中国的生物医药行业发展很快,短短几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单抗、ADC和细胞治疗等新技术迅速填补了空白,拉平了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差距。核酸技术、PROTAC、基因疗法、基因编辑以及人工智能制药等新兴领域的差距也在缩小,有的甚至达到了与全球同步。

中国的资本市场也对生物医药行业展现了前所未有的热情,相关资产的估值无论是在一级还是二级市场做到了全球最贵,为创新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

在热钱的催化下,中国的生物医药公司如雨后春笋一样蓬勃发展。据估计,仅长三角地区新成立的各类公司已达一千多家,近两年,中关村和大湾区的生物医药也不甘落后,正在蓄势发力……

不能忽略的一个事实是,年轻的中国生物医药还处于急起直追的阶段,整体上仍缺乏全球竞争的实力。创新上主要是对标欧美发达国家,缺乏原创和差异化。

这种情况下,都是一个行业的,自然容易产生同样的想法,众多公司扎堆热门靶点和技术的现象也开始愈演愈烈。短短几年,国内的竞争变得异常激烈,“内卷”成为行业最鲜明的关键词。

如果说“创业”和“融资”是生物医药的上半场,那下半场就是“治病”和“赚钱”。

“治病”首先是临床试验取得成功,随后产品获批进入市场,满足临床需求。

“赚钱”则是商业化成功的通俗说法。新药的临床研究一般需要3-5年时间。最早的一批中国生物医药公司陆续进入残酷的下半场,大量的创新产品和技术直面关键性临床结果和商业化的考验。

“唯快不破”的内卷导致中国生物医药的下半场开局不太顺利。首先是产品临床失败的消息变得多起来了。另外,某些产品即使开发成功,因为局限于中国市场,同质化严重,商业价值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