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 正文

更名、停办、倒闭,国际学校“无序繁荣”时代终结?

05-18 教育

去掉“双语”、“国际”这些“国际范”十足的学校招牌,抛开“名校附中”的强大光环,对民办学校意味着什么?暂停办学、终止办学等事件的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2021年5月,修订后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公布,国际教育行业深陷变革的暴风骤雨之中,引发公众前所未有的关注……

早在2015年5月,《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修订版和《关于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的意见》接连发布,一时间,包括国际化特色学校在内的民办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聚焦,而随着地方配套政策的不断落地,国际教育行业走上风口浪尖。

▲顶思研究整理制图

根据顶思研究统计,伴随着政策密集出台,从2021年5月至今的一年间,更名的各类民办学校超百所,而其中,国际化特色学校已累计达到64所(其中7所上海地区外籍人员学校于2017年更名),同时,国际化特色学校暂停或终止办学的消息也不断见诸各大媒体。

01 更名事件始末

更名的第一类是外籍人员子女学校。顶思研究发现,国际化特色学校批量更名现象早在《教育部关于做好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有关工作的意见》颁布之后便拉开序幕,意见出台后,上海即有一众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于2017年开始更名,在学校名称中加入“外籍人员子女学校”这样的完成表述,北京更是于2020年发布了《北京市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管理办法(修订)》。

而自2021年5月新政出台后,动作最大的还是广东省,先后有11所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完成更名。

第二类是国际化特色民办学校,相继摘掉了“国际”“附属”等字样。

除了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去掉“国际”字样,国内众多民办双语学校也纷纷掀起改名潮。但和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不同,民办双语学校的改名则相对复杂,既有去“国际”的,也有去“实验”和“中英文”字样的,原先“附属”在公立学校下的“公参民”学校也纷纷脱下这层“外衣”。比如北京清华附中国际学校更名为北京市朝阳区清森学校,既摘了“国际”,又去了“附属”;无锡南外国王国际学校更名无锡狄邦文理学校,则是同时去掉了“国际”和外来词。

根据顶思研究的不完全统计,在更名大潮中,已有13个省份,64所国际化特色学校对外公布了新的名称,其他民办学校也达到63所。

02 新政、疫情“二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