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 正文

国际学校“咖啡高管”“茶老板”的博弈与内耗

05-18 教育

教育高地和教育洼地是相对概念,A地区在B地区面前可能称“高地”,但在C面前或许就是“洼地”。下文涉及地区,都没什么可骄傲或气馁的,大家都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上海的国际教育出发的比较早,已经探索过洋高考、全盘西化、中西合璧,以及一方为主+另一方为点缀等模式。而以美英澳加为主的发达国家,出发的比上海还早,探索过的路还多。可以说,全国的国际教育界绝大多数都学习过或正在学习美英澳加的教育,把它们当做国际教育高地,同时也把走在全国前端的上海、北京、江浙发达地区当做了教育高地。

教育洼地要开国际学校往往需要聘请教育高地人,不仅为了带入先进的理念和方法,也为了增加招生时的信服力。不过教育高地的人在教育洼地工作时,常常面临当地人难以想象的问题……

01 “咖啡学校”与“茶老板”

Tea or Coffee不只是隐喻,也是现实中的选择。

我在广东参加教育集团总部的管理层会议时,行政人员会在会前泡好茶饮。部分杯子里是茶,部分是咖啡。中、外方参会人员可以在入口处自取。大家都知道,广东是茶文化,基本上广东老板和高管都拿茶,而在校级层面和总部总监层面(即可能出来见家长的那些层级)大多是由外国人担任的,他们无一例外都拿咖啡。

每次开会,都免不了一些交锋。而交锋的两边,基本就是“茶人”和“咖啡人”。

为什么?

因为这是在“茶地”上建立起的“咖啡学校”,用的是“咖啡品牌”、“咖啡体制”、“咖啡课程”。

然而,“咖啡学校”背后的顶层决策却是由“茶老板”,甚至是非教育行业的“茶老板”决定的。决策完,就得说服“咖啡(正/副)校长”和“茶(正/副)校长”按照“茶指示”来管理“咖啡学校”。并由“咖啡校长”和“茶校长”去说服“咖啡老师”和“茶老师”在“咖啡体制”内、上“咖啡课”的时候,落实好“茶指示”,服务好“茶家长和茶孩子”。

现在明白为什么中外管理层和教师层都会在方方面面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了吧?这还没算上个人性格方面,校区与校区之间,以及“咖啡内部”和“茶内部”不同派系的不和。

为什么上海能成为中国国际教育高地的原因也就能体现了,因为这是在“咖啡地”上建“咖啡学校”。仔细观察上海办得好的国际学校,大多都是由“咖啡老板”指派“咖啡校长”来管理的。大部分老师是“咖啡老师”,招的大部分也是从祖辈就开始喝咖啡的“咖啡学生”。矛盾不可能没有,但肯定不像“茶老板”在“茶地”开“咖啡学校”那么多。至少不用在开管理层会议前拿茶饮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区分你我了。